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的盛知华知识产权服务有限公司及其前身知识产权与技术转移中心,是上海唯一一家“全国知识产权示范单位”。它新近的一个成功范例,是将一项“被低质量专利害死”、几年乏人问津的抗肿瘤新药物发明起死回生,引来多家跨国药企争抢,最终以6000万美元外加销售提成授权给了开价最高者。
细读这篇报道,我们发现,原来专利申请有“专业”和“不专业”之分,由此得到的专利就有市场价值的高与低之别;盲目申请不能商业转化的专利,不但白花钱,还会背上维护专利的后续费用的包袱,而国内许多人申请专利是为评职称或评奖,把目的搞模糊也搞混乱了……看来,知识产权保护在我们这儿真的还处在“初级阶段”,要学习的内容很多。
——编者
最近,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将一项由该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科学家发明的蛋白抗肿瘤药物专利技术,授权给了跨国医药企业赛诺菲-安万特公司,合同金额为6000万美元外加销售额提成——价格之高,在国内基础研究领域堪称罕见。
不为人知的是,这么一项发明,在它问世后的最初几年里,尽管申请了专利,却一直默默无闻且乏人问津。2008年,上海生科院新组建的知识产权与技术转移中心开始了“挽救”努力,而经过仅仅两年多的运作,它的合同身价超过了4亿元人民币。
与此同时,上海生科院的知识产权与技术转移中心也跨出事业单位的大门,成立了“盛知华知识产权服务有限公司”。看中其出色的知识产权运作能力,北京大学决定委托“盛知华”作为自己的知识产权与技术转移中心。
这一切,“盛知华”是怎么做到的?
国内很多专利“不够专业”
“都说知识是无价的,但没有知识产权保护的知识,是没有市场价值的。”在美国多年从事生物技术知识产权管理和商业转化的纵刚,3年前被上海生科院请回国,出任该院的知识产权与技术转移中心主任。当他第一次查看上海生科院以往申请的专利时,忍不住叹息:多好的成果啊!可惜被低质量的专利“害死”了。
专利,是为了给发明提供市场保护,从而使科研成果能够得到后续投资和市场开发,进而为发明单位、发明人、投资企业、社会大众(如病人、顾客)以及国家经济发展创益造福。专利保护的范围越大、别人越无法“绕行”,这项成果的市场价值就越高。在纵刚看来,国内很多专利由于“不够专业”,保护不住潜在市场,使得成果的市场价值大打折扣,导致国内外企业无意问津。
转让给赛诺菲公司的那项成果来自生化与细胞所。2003年,它被国际肿瘤生物学权威杂志《癌细胞》报道,并配发了由两位美国科学家撰写的两页评论,称中国科学家所做的工作乃“肿瘤新生血管形成研究‘必读’”。当纵刚为上海生科院梳理以往专利时,发现了这个“金娃娃”。可惜的是,它的专利却如稀疏的篱笆,很容易被“钻空子”,难怪制药企业都不愿接手。
仔细研究后续的相关研究成果之后,纵刚发现,专利“篱笆”虽然稀疏,却还能补上。他立刻调集人手,为这个成果另外申请一个新专利。利用这个蛋白抗癌药物的一个新功能,新专利把成果保护得严严实实,弥补了前一个专利的缺陷,同时新专利将进入几十个国家,覆盖全球主要市场——这一来,立刻吸引了多家跨国药企。最终,赛诺菲以6000万美元外加销售提成的优厚条件,取得了上海生科院的授权许可,将进一步开发这种抗肿瘤新药物。
“知识没有标价,但市场价值是有标价的。好的专利应该为知识构建起一个巨大的潜在市场。”纵刚说,知识产权从来没有一个标准价格,他要通过国际化的专业知识产权运作,让世人了解,基础研究成果的市场价值有多么大,中国的知识产权在世界市场上有多么强的竞争力。 |